課程規劃
1)按兒童的各方面發展和興趣而制訂; 2)靈活的課程編排; 3)注重兒童的德育發展; 4)配合兒童的個別差異。
學習 / 教學模式及活動
1)宗教教育,以基督的真理和價值觀教養兒童,讓兒童長大後在社會中成為有承擔及仁愛的好領袖; 2)活動教學,配合兒童生活經驗和興趣安排不同的參觀活動; 3)區角學習,拓闊兒童活動空間及知識領域; 4)小組教學,加強兒童學習機會及自信心; 5)專題研習,提昇兒童學習興趣及自主能力。
兒童學習經驗評估
持續性觀察兒童的不同學習範疇,定期向家長發放階段性的發展評估表,讓家長適時了解兒童各方面發展和需要。同時邀請兒童在不同學習範疇中自我評估,以及家長亦參與評估兒童在家中的表現。
對學生支援
1)為準入學的新生提供學前適應活動,增加兒童對學校的歸屬感並讓家長對學校有更深的了解。同時讓兒童在入學前作好準備。 2)新生適應日,家長陪伴兒童一起上學。 3)逐漸遞增新生上課時間,以作適應。 4)觀察兒童發展,遇有發展障礙之兒童,為家長提供輔導,作出轉介。 5)按兒童的特殊需要作出調適,配合其發展,在課程上靈活調配。 6)配合社區不同資源,協助兒童各方面的發展。
其他家長活動 / 聯繫
1)家長會:個別面見家長,了解兒童學習及其他發展需要; 2)親子旅行:加強學校及家長的聯繫; 3)專題講座:加強家長教育; 4)家長參與義工:家校合作,建立家長對學校的歸屬感; 5)家長到校觀課:讓家長了解兒童在學校的學習,觀課後跟班主任小組分享觀課後感; 6)家長面談:了解家長的需要,加強家校溝通; 7)校訊投稿:更多渠道供家長表達意見。